时间:2020-05-15 17:41来源:作者:点击:
“你最想做什么事啊?”
“我最想结一次婚。”
10多年前,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医生王颖轶收治了一位只有19岁的胃癌患者。临终前,这位大学一年级的女孩向王颖轶说出了自己最想实现的愿望。时间流逝,当王颖轶已经从当时的主治医师成长为一名副主任医师之后,患者渴望生存的眼神和那个终究无法实现的质朴愿望依旧让他难以忘怀。
女孩从到医院治疗直至去世,只有半年的时间。王颖轶说,因为年轻,所以癌细胞长得非常快,各种药物的治疗效果都不好,越治越差,直至女孩在医院离开人世。
多年来,王颖轶一直在进行癌症方面的科普工作,希望可以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2018年,全球约有1810万癌症新发病例和960万癌症死亡病例,我国癌症新发病例452.5万(占全球1/4),癌症死亡病例320万(占全球1/3)。
8月28日,王颖轶在北京协和医院做了一次关于“防癌浅谈”的公益讲座。“人身体每天都在产生癌细胞,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得癌症,是因为有的人身体里的免疫细胞打败了这些癌细胞。如何让免疫细胞可以持续战胜癌细胞?”王颖轶解释说这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摄入过多能量的时候,细胞会先变胖,然后变坏。当身体内变坏的细胞超出人自身的清洁能力之后,人就容易生病,包括患癌症。”所以在预防癌症的过程中,王颖轶认为控制体重、健康饮食和运动是3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王颖轶表示,有20%的癌症是肥胖引起的,超重和肥胖可以使多种癌症风险升高,包括食管癌、胃癌、甲状腺癌、结肠直肠癌等。运动和健康饮食是控制体重的两个重要方面。王颖轶建议,每天至少进行30~60分钟的中高强度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乳腺癌和结肠癌的风险。此外,前列腺癌、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也会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运动本身会影响人体的褪黑素水平,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因此也是对抗癌细胞的有力武器。
在健康饮食方面,王颖轶用一句话概括说:“越能避免发胖越好。”由于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大、生活方式改变,饮食中高油高盐食物,特别是加工肉类和烧烤等食品摄入量变高。鉴于加工肉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或混合物(一类致癌物),王颖轶建议年轻人尽量远离培根、火腿、香肠、热狗等食物。
此外,在王颖轶总结的抗击肿瘤十大策略中,还包括远离11种病原体、防晒、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放射、减少室内建筑材料放射、戒烟、限酒、进行癌症筛查7种方法:
1.远离11种病原体包括:幽门螺杆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B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泰国肝吸虫、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埃及血吸虫。